「你要小心你的思想,因為它會變成你的語言;你要小心你的語言,因為它會變成你的行動;你要小心你的行動,因為它會變成你的習慣,而你的習慣則會成為你的命運」
.
昨晚看到這篇文章時,
覺得有些體悟,
嘗試訴諸文字。
.
文章內裡面提到三個重點:
一、認知是行為處事的源頭
二、行為是有無結果的保障
三、結果是我們一生的追求
.
一切起頭在於「認知」,
以個人來說,
我認為最大的認知就是務必要知道自己是有「愚笨之牆」的存在。
.
有時候不認同對方看法,
不見得是對方的問題,
可能是對方觀點已經超出你的認知邊界。
.
解法就是不斷的學習,
意識自己仍有所不足,
才有成長的空間,
想辦法拓寬知識道路,
將愚笨之牆越推越遠。
.
以團體協作來說,
最大的挑戰就是「取得共識」,
確保每位成員往同個方向前進,
且產出質量符合預期。
.
營運最容易出現認知不一致的情況,
畢竟我們的工作絕大多數都不是1+1=2的因果關係,
很多事必須要調動相當多理論基礎、過往經驗、實務操作,
甚至得創新試錯才有機會一窺端倪,
因此在部門內或跨單位來說,
常必須去面對「講不清、理還亂」的狀況。
.
如果對方的認知是「還能怎麼做可以更好?」,
那就會很好溝通。
.
但如果對方的認知是「我已經做得夠多了!」
那溝通起來就會辛苦很多,
靠說服、靠數據、靠魅力可能都沒用,
只能比誰的拳頭(權力)大。
.
最後表面上願意做,
但內心卻是排斥的,
如此就反映在「行為」上,
自然產出的「結果」就不會太好。
.
說到這裡,
我曾經看過一本管理學書籍(或文章),
裡面提到的管理方法是不需要在乎對方的認知,
因為想取得共識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天方夜譚,
只需要確保對方的行為合乎質量即可。
.
究竟哪種方式比較好,就因人而異了。